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法治赋能 开创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新修订《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施行三周年观察

发布日期:2025-07-14 15:01信息来源:上海市红十字会网 作者:崔海燕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2022年7月1日,新修订《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正式施行,为新时代上海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能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三年来,上海各级红十字会以新修订《条例》为依据,对标“走在前、做表率”要求,坚持依法兴会,聚焦主责主业,主动开拓进取,在多个领域打开了新局面。

运行管理更加高效透明

为贯彻落实群团改革要求和新修订《条例》精神,进一步完善红十字会治理结构,2023年,上海市红十字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依法选举成立上海市红十字会监事会,形成了理事会决策、执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权责分明、管监分离的红十字会新型治理结构。

上海市红十字会监事会成立后,先后制定下发了监事会工作规则、工作报告制度、专项监督工作实施办法,以及区红十字会监事会依法履行职责事项清单等,围绕主责主业,紧盯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全方位监督。在对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监督的过程中,监事会先后提出了“教学中对真实场景的模拟和代入不够”等8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以及10多条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均被采纳,切实助力将实事项目这个好事做好、实事办实。

目前,全市16个区红十字会、80%以上街镇红十字会也依法建立了监事会,较好地发挥了监事会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坚持把信息公开作为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抓手。三年来,按照分类指导、托底建设的原则要求,实现区级红十字会官网建设全覆盖,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全部纳入全国红十字会透明度指数评价体系,指导区级红十字会完成“博爱中国”及官网各项指标信息披露,虹口区红十字会在2023年度红透指数地市级测评中排名全国第一。

根据《条例》有关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上海市红十字会主动补齐短板,积极以信息化手段提质增效。协调推进少儿基金医疗证亮证服务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使用随申办亮证办理住院费用记账结算等相关业务,家长满意度、认可度不断提升,在2024年上海市“一网通办”建设运营及服务体验评选中荣获“申情普惠——关爱服务奖”。在全国率先利用AI语音技术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在库志愿者保留回访工作,仅用三周时间就完成7.3万在库志愿者的电话回访。上线“博爱申城”小程序,实现人道项目查询、爱心捐款、自助开票、信息公示等“一站式服务”。组织参与“58公益日”“99公益日”,开始探索互联网筹资模式。大力推进“博爱通”捐赠管理系统、应急调度指挥系统和灾害管理系统应用,推动红十字应急救援数字化场景建设。完成“救在身边·守沪生命”数字化应用子系统建设,协同办公系统嵌入“随申办”政务云,确立上海市红十字会数字化运营平台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为进一步优化数字红会工作打下基础。

基层组织焕发新的活力

基层组织有活力,事业发展才有动力。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修订《条例》中有关将红十字服务总站和服务站等基层服务平台纳入基层治理,更好联系和服务基层群众的精神,三年来,围绕“红十字服务站有活力、红十字服务总站有实力、博爱家园有影响力”的目标,各级红十字会积极推进基层组织、阵地和服务在社区的广泛覆盖,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

截至目前,全市街镇红十字服务总站达221个;16个区共有103个街镇获评市级“博爱家园(街镇)”,相比新修订《条例》实施前增长了66%;其中15个街镇荣获首批“中国红十字会城市社区博爱家园示范点”。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正是15个“中国红十字会城市社区博爱家园示范点”之一。新修订《条例》施行后,街道在原有“疏导心理、疏解矛盾”项目和“博爱彭浦”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对志愿服务队进行了重组,探索建立了双疏、帮困、便民“3+X”的服务机制和“红十字+养老服务”双向融合机制,主动关爱独居老人、困难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得到普遍认可。

地处上海城市副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和杨浦区知识创新区核心区域的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红十字会积极打破各类阵地间壁垒,推动红十字服务站点建设与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阵地建设相促进,将红十字工作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了五区(社区、商区、校区、营区、园区)联动的博爱服务网络,并通过设立红十字博爱驿站全面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其“公益菜市”志愿服务项目作为红十字工作融入社区治理的典型案例,曾被《新民晚报》《澎湃新闻》和上海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新修订《条例》施行三年来,越来越多红十字组织立足“党委政府所需、人民群众所盼、红十字会所能”,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涌现出“实景教学 守护生命”——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红十字会救护技能提升项目,奉贤区西渡街道“一湾”博爱文化带项目,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爱的脉搏”关爱失独家庭项目等多个深受群众欢迎的红十字特色项目,不仅激发了基层红十字组织的动力活力,更有效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博爱申城”彰显城市温度

大力传播红十字精神文化是时代的要求、事业发展的需要。新修订《条例》明确: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所在的周为本市“红十字博爱周”,集中开展红十字活动和文化宣传。红十字博爱周从此成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23年首个上海市“红十字博爱周”主题宣传活动开始,全市各级红十字组织以“宣传+服务”并举,充分利用遍及全市的红十字服务站点,以及红十字志愿服务、救护培训、文化传播等阵地,开展了主题宣传、公益集市、游园活动、夜市体验、文化参观、知识讲座、救护培训、造干宣传、志愿者征募、红十字青少年活动,以及健康义诊、养生保健、理发、小修小补、磨刀、量血压、测血糖、特殊人群陪伴照护等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和为民服务,基层“服务菜单”数量三年来连续翻番,多达200多项。全市地铁公交移动电视、地标大屏、火车站广告灯箱、社区电子屏等滚动播放红十字公益广告,申城处处充满了“人道、博爱、奉献”的浓厚氛围。

随着红十字精神文化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市民自愿加入到人道行动中来,接力传递这份温暖。

2025年3月下旬,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一周实现8例,累计实现704例捐献,刷新本市捐献实现速度。从第1例到第100例捐献者,上海等待了将近11年。而从2023年10月实现第600例捐献到第700例捐献,仅过了不到一年半。2022年7月1日新修订《条例》实施以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共完成志愿者征募入库2.1万人份,实现捐献120多余例。其中,2023年和2024年分别完成志愿者征募8480人份和7700人份,相比2022年分别增长了约76%和60%。在第三十一届“蓝天下的至爱”大型慈善晚会上,造干捐献者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著名主持人曹可凡现场深情朗读了一封患者感谢信,打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无数观众的心。

联合市委社工部、市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也随着新修订《条例》的施行迎来了“优化迭代”。2024年,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有关评估建议,新增了3年长期项目和自筹资金项目,进一步孵化培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打造“博爱申城”志愿服务活动2.0版,吸引了越来越多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目前,全市已有注册红十字志愿者已达8.8万人,注册红十字志愿服务队470支。在中央社工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举办的首届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上海市松江区红十字会——“留住爱的时光”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和复旦大学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与星宝同行”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一金一银的佳绩。三年来先后有2名个人和1个集体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此外,积极开展常规救助项目工作,通过实施“千万人帮万家”“造血干细胞移植救助”等项目,持续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新修订《条例》实施以来,共发放款物价值5979万元,惠及7.6万人次。

“救”在身边提升韧性安全

2025年4月8日,清明时节的风裹着几分乍暖还寒的凉意。在上海街头,一名男子突然倒地,面色铁青。上海畅铭保安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程熠彪发现后立即展开急救:快速判断患者意识与呼吸,边用手机打开免提拨打120,边持续实施胸外按压,同时不断地呼喊着患者。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直到患者呼出了一口气,恢复了自主心跳,程熠彪才颤抖着双臂瘫坐在地上,随后一直在旁照顾患者到120到来,才默默离开。“当患者恢复心跳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急救不是专业人员的独有技能,而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生命钥匙。”程熠彪说。

2024年和2025年,“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连续两年被列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这是新修订《上海市红十字会条例》施行以来,上海市红十字会承担的首个市政府实事项目。程熠彪正是在去年6月通过实事项目培训,取得了红十字救护员(初级)证书。如今,他所在的公司已实现管理层工作人员全部持红十字救护员(初级)证书上岗,并逐步扩散至更多的一线保安工作人员。

为做好此项工作,上海市红十字会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市-区-街镇”三级高效协同机制和规范化管理体系,并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周期线上管理。根据群众需求,推出组合换证模式、全线下教学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提供夜间和周末课程,灵活设置救护培训课程。积极推动救护培训进入铁路、宝钢、公安行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体系,并与学校、部队、企业、消防、社区、养老机构、文旅等不同群体开展合作,努力使红十字救护员遍布各行各业。此外,还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合作组建市红十字救护志愿服务队,全面融入全市应急救援体系,助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2024年,该项目共完成培训102225人,完成率为127.78%,满意度调查结果为99.10分,在全市34个实事项目中排名第二。目前,上海市红十字会正积极协调,与市卫健委“在全市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7500台自动式体外除颤器(AED)”实事项目结合,做到AED设在哪里,救护培训就跟到哪里,全力织密“救在身边”安全网。

为推进落实新修订《条例》将红十字应急救援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红十字备灾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纳入当地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要求,上海市红十字会与市应急局、市地震局等部门全面推进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合作协议的落实,先后于2022年成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于2023年成为市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加强了灾害响应组织保障和信息共享,完善常态化合作机制。同时,研究制定《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扎实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切实增强救灾救援实战能力。开展应急救护、心理急救、医疗救援等增能培训,拓展水上救援科目训练。选派赈济、医疗队员参演“沪应-2024”东方枢纽建设工程灾害防御实战演练,完成转移安置点医疗保障任务,加快融入本市综合性应急救援工作中。

目前,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共组建30支应急救援队,做到了每个区都至少有一支红十字救援队。积极参与红十字应急救援东部协作区工作,共同应对区域重大灾害。连续四届参与长三角国际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协同苏浙皖闽四省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援外物资站,共同展示区域优秀红十字救援队风采和红十字应急救援装备。每年组织志愿者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马拉松赛等的红十字应急救护服务,在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中发挥了红十字会的积极作用。

“新修订的《条例》为上海红十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根本保证。全市各级红十字会将继续坚持依法办会、依法治会、依法兴会,有效挥好红十字组织在开展人道救援、服务民生保障、参与基层治理、推动文明建设等领域作用,在助力上海成为更加安全、更具韧性、更有温度城市的过程中发挥人道的独特作用,力争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红十字力量。”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江英表示。

(上海市红十字会 崔海燕)